让法治思维生根发芽 ——推进寓法于治的恩施实践
“不用走出商圈就能咨询法律问题,能节约很多时间,确实很方便!”7月24日,恩施州首个商圈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恩施土家女儿城成立,商户卢某前来咨询法律问题时说。
近年来,恩施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举措,拓展平台,着力构建了普法责任、普法宣讲、法治创建、全媒普法、依法治理五位一体的大普法格局,在土苗山乡唱响了法治宣传的主旋律。
女儿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值班律师正在解答游客法律咨询
主动作为服务政府依法决策
法治政府,重在依法行政。在具体行政管理中,需要法律专业人士为依法行政提供建议参考,为社会治理提供法律服务。
多年来,郭天一一直担任基层政府及部门的法律顾问,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工作是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社情民意鼓与呼,一些重大决策出台、合同签订我们都要审核把关。”
“政府领导往往思考政策的问题多些,我们更多的是考虑法律问题。这样,政府决策就多了一种视角,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决策科学的保障。”从事多年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郭天一,感触颇深。
统计数据显示,恩施全州168个党群部门、293个政府部门、215家事业单位、133家国有企业、88个乡镇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建立村级“法律诊所”2400余个,形成了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居)的法律顾问网络。
如今,政府法律顾问,不只是停留在列席政府会议、审查政府文件上,而是走出机关大院,到群众中去,为百姓解难,为政府分忧。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能帮助政府察民情、解民忧,能将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更好地结合起来,能为政府提供更科学的建议参考,能让更多的领导干部信仰法治。
郭天一律师调解舞阳坝街道周家河村村民道路通行权纠纷
发挥专业优势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经过7年的普法工作,村民法律意识变强了,由‘我打你’变成了‘我告你’。”2014年3月,张廷红所在的湖北联信律师事务所受聘担任恩施市新塘乡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团,如今已是第7个年头了。
7年来,张廷红和同事雷打不动地每个月27日去新塘乡政府上班。“主要是在信访大厅接访,我们作为专业的律师,而且是第三方,很容易得到村民的信任。”张廷红介绍说。
今年5月,当地不少村民反映,他们参加公路施工完工后,包工头跑了,村民拿不到工资。“他们主动找到我,请求我帮忙解决,这要放在以前,很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但是现在他们知道要用法律武器维权了,这些都是社会的进步。”张廷红说。
“家家户户门上贴有律师姓名和电话,有啥不明白的可以随时打电话问,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确实很方便!”7月27日,恩施市新塘乡村民范女士说。
来凤县司法局自编自演法治快板《宪法七字歌》
走村入户宣传引导居民知法懂法
恩施州按照“中央厨房”的理念,整合各类普法资源,以“三学三知(学政策知党恩、学法律知敬畏、学美德知荣辱)”为主线,紧盯国家公职人员、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组织律师宣讲团、社矫家访团、禁毒宣讲团、文艺宣讲团、专家宣讲团等5支队伍,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打造独具恩施特色的普法“轻骑兵”。
张洪高是来凤县“法治宣讲团”的成员,去年荣获湖北省“七五”普法先进个人。“在生活中,人们太需要法律了。”张洪高感慨,在农村建房,一根安全绳救命的故事广泛流传。
“当时我们正在宣讲法律,发现附近修房子的村民没有系安全绳。”张洪高说,我们及时到现场讲安全生产,要求工人系上安全绳。一位村民刚系上绳子不到5分钟就从2楼掉下来,这根绳子成了救命绳。现在,保险带、安全帽、安全绳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和实践。
在恩施州宣恩县司法局万寨司法所所长朱媛媛看来,通过法治宣传、矛盾纠纷调解、对重点人群的调查走访等活动,让法律影响到每一个村民。当人们遇到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法律。
茶叶销售期,许多村民习惯使用三轮车。“我们因时而动,多宣传道路交通法。”朱媛媛说,骑车要有驾照、不能超载,不能违规载人,更不能非法营运。这样的宣传仅靠司法所是不够的,宣恩县组织全县的法律明白人进行专题培训、层级培训,让法律走进田间地头。
潜移默化的法律影响,让许多村民遇到事情后不再蛮干,而是用法律保护自己。“尽管不清楚具体的法律条文,但是我晓得找法律就对了。”当地村民向金华笑言。
“我们还在‘恩施州12348’微信平台创新植入了智能法律机器人,群众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足不出户即可免费享受24小时在线法律服务。”恩施州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说。
如今,法治思维逐渐在恩施州各地“生根发芽”,从各级领导干部到普通老百姓,都开始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
编辑:韩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