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农村好律师陈德明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依法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服务。改革开放的40年,好的律师都往城里跑。当今的农村,成了律师资源缺稀的地方。为农村农民开展法律服务,是件既辛苦又赚不了钱的法律“活”。谁愿意干,又怎么干?!陈德明律师作为福建簪华律师事务所主任兼支部书记,如何把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区的城市律所组成12位律师团队下沉到平和县霞寨镇,为27个村(社区)提供创新模式的“一村一法律顾问”服务呢?2018年的一年里,陈德明律师团队感动了很多人!
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在乡镇设立“律师工作室”,陈德明律师称它为“法律中医诊所”。采用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开展“预防与治病”并举的法律服务。为村民纷争“把脉问诊”,为预防农村“疾病”上法制课,为基层组织“健康”开展重塑乡风活动,为村两委政权“肢体”注入新鲜血液而创设“村法治副书记”。12位律师就像法律“乡村医生”,按4个片区成立4支法律“医疗”小分队,分别服务于4个片区的村庄。
数据说话,脚印为证。一年来,陈德明律师每周至少一天到平和霞寨镇村,最多三天到农村,累计约一百天的奔波。每次到乡镇的往返时间开车要三个半小时,陈德明律师亲自开车跑的路程累计约一万八千公里,还不包括下村的路程。这对于一个年纪62岁的老律师陈德明来说,不能不说不辛苦。陈德明律师亲自接待的农民纷争不下50件,律师团队化解了80宗左右的纠纷。陈德明律师亲自为村镇干部、村妇女等村民上了8堂“扫黑除恶”、“依法当家”、“产权改革”、“三权分置”等法治课,律师团队出具了10份法律意见书或法律建议给村民、村集体、镇政府、公安局、县政府,为农民维权给力,并帮助政府解难。律师团队写出了8篇法学论文,分别参加闽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举办的全国首届‘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和福建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年会‘乡村法治论坛’”,并作为主讲嘉宾上台发言。
党建引领创设霞寨镇律师工作室党支部,通过移动的党支部带动律所“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的女律师、青年律师,联动党政社企融合资源力量,为霞寨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在浙江枫桥经验的创新与发展上,陈德明律师团队作为一支生力新军,融入镇党委的领导下,与司法所、公调办、人民调解等基层组织联动,形成合力打造“平和霞寨模式”。漳州市妇联授予霞寨镇“妇女儿童安全发展实践基地”,依托律所团队开展农村妇女儿童维权、普法各种活动。漳州市法学会授予霞寨镇律师工作室“乡村振兴战略法学研究基地”,依托律师团队开展服务农村的法律调研。为霞寨镇的“三权分置”确权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村级两委换届选举、村集体依法治理、农民维权与农村稳定提供精准法律综合服务。打造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漳州样本—法治霞寨”。福建日报、福建律师、漳州电视台、福建信息网站等媒体多次从不同角度予以宣传报道。
党性坚持、公益开路、专业服务,“融法于民、融法于村、融法于镇、融法于企”的艰辛行动,陈德明律师带领的律师团队感动了村民、感动了村干部、感动了镇乃至县干部。当地农民和干部编了句顺口溜“行不行找陈德明,满不满意找书记”。在为农村服务的一年里,律师团队总结出了这么一句经典“格言”:“权属不清,纷争不止;对簿公堂,两败俱伤;论道说法,消气止争;三权分置,乡村振兴;造福子村,当下责任”。并作为贯穿论道说法的《法律意见书》的一条主线、一种观念、一种方法。陈德明律师在平和县霞寨镇村民和干部眼里,他已经是一位“霞寨荣誉村民”,陈德明律师也引以为豪,带领他的律师团队继续全力夯实“平和霞寨模式”,形成可复制并能够推广,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浙江枫桥经验的新模式。
【编辑:韩成娟】